张建珍, 梁晓雨|新高考制度下家庭背景对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分析——基于浙江省2017—2020届高考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期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6期目录
特稿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涂诗万 , 朱凯|作为社会理论的“做中学”——深化杜威研究的一个新尝试
改革与发展
张建珍, 梁晓雨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科目选考是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探究家庭背景对高中生科目选择意愿及学业成就的影响,以浙江省2017—2020届新高考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交叉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背景越有优势,学生越容易获得高学业成就。(2)家庭背景对学科选择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资本正向影响学习成本较高学科的选择,家庭数理化理念正向影响偏理学科的选择,家庭文化氛围正向影响偏文学科的选择。(3)个人因素如性别和学科成绩仍是影响科目选择意愿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为男生和优绩学生更青睐理科。需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理进行科目选择,进一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 ; 科目选择 ; 学业成就 ; 家庭背景
本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6期 #改革与发展 栏目
目录概览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研究结果
五、结论与建议
六、不足与展望
2014年11月,作为新高考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浙江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将传统高考“3+X”模式中的“X”改革为“7选3”的选科形式。浙江多年积累的经验为新高考改革成效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也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如选考过程中学生存在功利主义取向、茫然与焦虑心态等(杜芳芳, 金哲, 2016)。新高考选考影响因素探寻渐成热点,已有研究认为选考受高考政策、兴趣、成绩、科目性质和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李夏乐, 应向东, 2019; 王旭涛等, 2019; 竺丽英等, 2019),其中个体特征被认为起主导作用。个体是否受到更深层的家庭背景影响?家庭背景差异是否会导致选考意愿的差异?本文基于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对个体学业成就以及选考行为的影响效应,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从容应对新高考改革提供依据,为教育改革政策提出优化建议,为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地区提供先行一步的新高考改革“浙江经验”。
(一)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新高考选考。本文将家庭背景聚焦于家庭资本,具体指家庭收入、教育、职业、社会关系等内容,表示家庭拥有的各类资源的总和。Bourdieu(1997)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等形式。Coleman(1988)确定了三种形式的家庭资本,即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描述家庭资本时,文化资本体现为家庭文化资源、父辈教育资历等;经济资本主要通过家庭收入进行描述;社会资本从家庭成员的社会头衔及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二)文献综述 1. 家庭背景与个体教育 教育是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分层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家庭背景等先赋因素与教育等后致因素对个体实现流动的博弈中,学界诞生出两种观点: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背景对个人成就的影响也在增长(Heyneman & Loxley, 1983),而处境不利家庭子女在学习学校课程时存在先天不足。二是随着社会流动渐强,家庭出身对子代社会地位和职业获得的影响日渐减小,而教育的影响逐渐增强(涂尔干, 张人杰, 1987)。现有家庭背景对个体受教育影响的研究主要从影响教育期望、教育机会获得以及学业成就这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家庭背景影响教育期望。家庭背景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经济状况越好和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教育期望就越高(刘保中等, 2015; 靳振忠等, 2019)。教育程度越高的父母积累了更多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能够为子女提供有助于确立教育期望的信息与资源(Bourdieu, 1986),并且收入越高的父母会更希望子代通过教育维持家庭经济地位(Wenzel, 2010)。 第二,家庭背景影响教育机会获得。家庭背景对学生获得教育机会和资源具有突出影响,更优质的教育、更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往往与之相关。父母文化资本存量越高,子女的受教育年限往往越长(王甫勤, 时怡雯, 2014);家长拥有的社会网络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赵延东, 洪岩璧, 2013);Bourdieu(1984)认为处境不利儿童不具备高雅文化资本,更容易遭遇学业失败。 第三,家庭背景影响教育成就。优势家庭背景与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呈显著正相关。Coleman(1968)的研究表明,家庭藏书量、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父母兴趣爱好等对子女的学业成就起重要作用。Hanushek (1986)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经济更富有的学生成绩高于平均水平。家庭通过其社会、经济资源为儿童提供有差异的教育机会,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李忠路, 邱泽奇, 2016)。Chiu(2007)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术成就有重要影响;Chevalier和Lanot(2002)发现学生的学术成就和家庭收入紧密相关,经济实力薄弱的家庭,学生的学业成就相对降低。另有研究发现,家长职业背景与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之间也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方长春, 风笑天, 2008)。 家庭背景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指向微观的关键节点如“高考选考”时,家庭背景的内在影响机制探索较少。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1: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有关,家庭处境占优势地位的学生更容易取得高学业成就。2. 浙江省新高考选考现状及影响因素 实行3+3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等是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尊重学生兴趣、扩大学生选择的权利,也承担守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重要任务。但新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功利态度与行为,如部分学校和学生以总分最大化为目标进行“田忌赛马”选考策略(柯政, 2016);2017年浙江省高考出现“物理遇冷”现象,29万考生中只有8万人选择物理科目;一些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压缩部分科目的教学进程,为参加选考的科目“让路”;部分学校囿于师资不足、竞争激烈等因素,仅提供固定的若干种选考组合方案(陈亚男, 2019)。 已有研究表明,学生选择科目时直接考虑的因素有学科兴趣、学科成绩、学科特性、对未来专业选择以及工作发展的影响(李夏乐, 应向东, 2019; 张雨强等, 2018; 竺丽英等, 2019)。对家庭因素的研究停留在是否听取家长意见、家庭经济条件影响高校专业报考等层面,如家庭条件相对拮据的学生倾向于报考预期经济回报相对较高的专业(黄维等, 2017)。 综观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制度实施,新高考放权选择的方式切实解放了学生志趣。但成绩赋予的底气和学科兴趣仍是学生选择科目的重要依据,个体对不同学科知识的适应以及心仪专业与未来发展的需求也左右着学生选择。选考体现出迥然的个体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不同家庭子女对不同学科的青睐是否存在差异?现有研究未能打开家庭背景对高考科目选择影响的暗箱,本研究立足家庭资本剖析学生选考行为,试图追索影响高中生选考行为和意向的深层家庭背景原因,无关身世样貌、地域收入等先赋因素,呼唤教育公平视角下高考精神的回归。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2:学生的高考选考科目选择受到家庭经济、社会、文化资本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于2020年6—9月在浙江省开展“新高考制度下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学生选考”的问卷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获取浙江省各地级市2017—2020届选考生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获得完整样本1440份,剔除无效样本后,最终确定有效样本1119份(77.7%)。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高中成绩水平、高考年份、升学院校类别和家庭教养方式(1=忽略型,2=纵容型,3=专制型,4=权威型)(Maccoby, 1992);第二部分是家庭社会经济文化资本问卷,包括家庭居住地(1=乡村,2=城镇)、家庭年收入、父母职业类别(陆学艺, 2002)、父母学历水平;第三部分是选考情况,了解学生选择的新高考科目;第四部分是家庭影响因素量表,参考了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费立鹏等, 1991)和PISA(2018)学生问卷的家庭背景调查问卷,包括家庭数理化理念、家庭文化活动、家庭教育期望等14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计分,5=“非常同意”;4=“比较同意”;3=“不一定”;2=“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 问卷信度表明,家庭背景因素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9,内在一致性较高。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量表KMO值为0.867,通过Bartlett 球形度检验(P<0.05),结构系数效度较好,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二)变量说明1. 被解释变量 新高考制度下浙江省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技术7门科目中选择3门纳入高考成绩。学生的选科情况表现为单科选择与科目组合两个维度,不同学科在知识属性、文理倾向、难易程度、思维要求等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和独特性,本研究将被解释变量聚焦为单科选择情况,试图探究家庭背景如何影响高中生学习与选择不同科目。2. 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为家庭背景,由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的题项和家庭背景影响因素量表组成。所有变量的容差值均大于0.1,膨胀系数均小于5,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预先进行一次因子分析,剔除“才艺特长培养”变量(各公因子载荷小于0.4),“曾为学费发愁”变量的最大权重因子表现为负值,对其进行正向化处理,最终提取出5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74%。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到因子得分矩阵(表1)。
(一)描述统计1. 人口统计学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主要特征有:一是女生比例(65.86%)高于男生(34.14%);二是城镇与乡村样本均衡,分别占51.92%、48.08%;三是升学集中在省属本科院校,占样本总数的57.55%。据统计,浙江考生在省外高水平层次院校和省内重点高校中更青睐后者。此外,进入高职院校和高层次院校的考生比例均较少,高校等级总体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2. 选考科目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出现34种选考科目组合,体现出考生选考组合的多样化(图1)。可以发现,选择“地政历”组合的学生最多,达126人(11.3%);选科人数少于十人的组合有“物地政”“物地历”“化政技”“化历技”“物化历”“物生政”“物生历”“物政技”‘物历技’和“物政历”。从选科组合分布来看,“热门”组合有两文一理、两文一技和两理一文,而文理差异较大的“物理+历史”“物理+政治”等组合较为“冷门”,说明传统文理分科思想仍影响着科目选择(张雨强等, 2018)。
继浙江、上海之后,随着更多省份迈入“新高考”时代,新高考改革应更多考虑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阶梯,保障学生从容地扣好“选考”这一颗学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扣子。本文基于浙江省新高考毕业生选考数据,采用交叉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选考情况,获得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家庭背景有关,不同家庭处境学生的学业成就体现出显著差异。家庭条件越好,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越高,更可能进入高水平院校且名列前茅。家庭间的“资源差”在短时间内无法消弭,由学校和其他文化情境产生的资源有助于促进社会流动(韩月, 2019)。因此,在较难改变原生家庭资本差异的现实情境下,应考虑从社会层面打破教育资源参差的壁垒。一方面,政府应优化补偿教育政策、提供多元课后教育服务、推动教育改革解读与宣讲工作,弥补弱势群体因家庭资本不足而导致的教育信息缺漏与教育资源匮乏劣势。另一方面,增强学校的教育培育与职业规划引导功能,学校层面有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班主任有责任通过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解读新高考制度,学科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领悟学科价值与意涵,纠正盲目跟风选科行为。 第二,学生选科受到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优势家庭学生倾向于选择物理和地理,弱势家庭学生倾向于选择历史、政治和技术。新高考改革后更多具有文科兴趣的绩优高中生放弃文科科目而选择理科(吴红斌, 蒋承, 2019)。为什么绩优考生更青睐理科?一方面,绩优学生对重点大学文理科录取以及专业限制的敏感度更高,理科学生的重点大学入学机会高于文科学生,其中尤以物理的机会最高(周菲, 2019; 杨倩, 2022)。掌握这些信息的绩优学生更能“迎合”要求,偏向于选择理科科目。另一方面,理科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弱势学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以取得“胜利”。因此,在学科赋分方面,学生如何以相同代价在不同难度科目中获得相同等级的分数应成为相关部门优化制度的着力点(邵光华, 吴维维, 2018),需加快完善科目选择与赋分制度,革新科目间等级分数可比的赋分方法。 第三,学生选科的文理倾向受到家庭文化氛围、数理化理念的显著影响。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及活动频率的提升使得地理和历史的选择率显著提升,家庭数理化理念和投入使学生选择理科的概率提升。体现了家庭文化环境差异对文理科偏好的影响,也反映了学科学习扎根于生活的本质。例如,户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机会,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能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理科层面,对“数理化”的重视刺激了理科的学习与选择,家庭对课外辅导的高额投入为学生创造了理科学习的优势,促进了课外辅导科目需求的增长,但也加大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学校为主体的“课后辅导服务工作”有望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第四,学生选科的文理倾向还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性别和高中成绩仍是学生进行科目选择关键影响因素,男生和优绩学生更青睐理科(张雨强等, 2018)。抛开客观存在的家庭背景差异,仍有大量学子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曾东霞, 2019)。因此,针对弱势家庭学生,家庭层面可通过教育信念的温和引领提升子女对学业成就与命运改变的追求;个体层面应充分肯定主观能动的力量,积极寻求外界信息的支持;学校、社会层面则应做好“分层”指导,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新高考解读讲座、展开针对性个性化指导等形式,进行教育政策解读与价值引领,确保学生准确理解选考政策并结合个体实际作出合理选择。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获取数据,存在一定局限性。问卷发放过程中对接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较多,导致样本数据中的选考与性别比例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后续研究应考虑更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影响学生新高考选考行为与意向的因素错综复杂,在分析家庭资本对学生选考行为与意向的影响时,既要把握整体家庭背景的影响,也要关注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未来将考虑结合质性研究对典型样本进行访谈以深入探寻家庭背景对选考影响的机制。
(张建珍工作邮箱:zjz@zjnu.cn)
上期回顾
特稿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满意度研究课题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
黄海刚 毋偲奇 曲越|高等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路径与贡献
教育法治
罗志敏 陈春莲|转进改革“下半场”:大学治理能力的理论框架与院校生产
教育公平
赵颖 等|巾帼不让须眉?——工科博士获得精英学术职位的性别差异研究
叶晓梅, 曹晓婕|教师关怀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家校共育的机制分析
中外教育史
张礼永|师资培养:高师还是大学?——以高师教育分区制为中心的考察(1902—1952)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可下载本刊各期文章PDF全文,也可在线阅读本刊各期文章的XML格式全文。
你“在看”我吗?